俄烏沖突延宕至今,無人機對攻儼然成為戰場“新常態”。俄烏雙方不僅將無人機用于“攻城略地”,還用來“攻心御敵”。小小的無人機屢屢取得轟動性戰果,一時風頭十足。
一起了解一下無人機的前世今生。
百年發展,軍民兩用。
真正實現無人駕駛飛行的現代無人機,其實不過百年。
一戰期間,無人機雛形初現。
1917年,美國成功將一架有人駕駛飛機改裝成無人駕駛飛機。但受當時技術限制,加之臨近大戰尾聲,無人機實戰應用并不迫切,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發展較為緩慢。
但人們對無人機的探索和嘗試并沒有因此而停止。
1935年,英國皇家空軍發明了“蜂王”號無人飛行器,被視為近現代無人機的“開山鼻祖”。此后,各國也紛紛研制出了不同用途的無人靶機。
二戰后,無人機開始投入戰場偵察。
越戰期間,美軍在戰場上大量使用“火蜂”無人偵察機,對敵目標進行空中偵察。
第五次中東戰爭中,以色列用無人機直接開展攻擊,其作戰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。
海灣戰爭中,美軍大量使用“捕食者”等無人機,對伊拉克軍隊造成大量殺傷。
無人機逐漸從殺傷鏈的外圍發展成直接攻擊的末端,成為殺人不眨眼的“戰爭利器”。
近年來,無人機逐漸從軍事領域向科研和民用轉移,實現了軍民“兩開花”。
不論是“玩轉世界”的航拍直播、“從天而降”的外賣快遞,還是“眼觀六路”的電力巡檢、“精準施藥”的農業植保、森林防火,如今的無人機早已褪去了“高大上”的外殼,搖身一變,成為觸手可得的平常物件。
枝繁葉茂,種類龐雜。
上到單價過億美元的“全球鷹”,下到幾百上千元即可拿回家的“潮玩”,無人機的種類之多、跨度之大、用途之廣超乎想象。
無人機在尺寸、質量、航程、航時、飛行高度、飛行速度、任務等方面有較大差異,故目前并沒有對無人機的統一分類標準。
Z熟知的分類恐怕就是按照用途進行劃分,大致可分為軍用和民用兩種。
軍用無人機又可進一步分為無人偵察機、通信中繼無人機、電子干擾無人機等單一用途無人機,以及察打一體無人機等多用途無人機。
民用無人機可細分為監視、農用、氣象、勘探以及測繪無人機等。
除此之外,比較常見的無人機分類方法還包括以下幾種:
按飛行平臺構型分類,可分為固定翼無人機、多旋翼無人機、無人直升機、傘翼無人機、撲翼無人機等。
按空機質量分類,國內有關法規將無人機分為微型、輕型、小型、中型和大型五類。
按任務高度分類,無人機可以分為超低空無人機、低空無人機、中空無人機、高空無人機和超高空無人機。
可以預見,隨著無人機朝著智能化、場景化、多樣化、規?;姆较虬l展,無人機的“族譜”將持續擴容,彰顯愈發“WN”的本領。
利弊共存,喜憂參半。
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兩面性,無人機也是如此。
無人機大大拓展了人的移動能力和視野范圍,在經濟社會、生產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
同時,無人機飛速發展,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也不容忽視。
除了各國政府深惡痛絕的“黑飛”事件屢禁不止外,無人機還對戰爭倫理造成了巨大沖擊。
伴隨著工具的使用,人類的殺戮距離越來越遠。揮動刀子比赤手空拳容易,扣動扳機比揮動刀子容易,按下按鈕比扣動扳機容易。
無人機在戰場上大行其道,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屏幕上被鎖定的“小方框”,只要操控人員按下按鈕,便會瞬間灰飛煙滅。
這樣的操作體驗,仿佛讓人置身于“游戲場景”,看不見硝煙,聞不到血腥,降低了對戰爭殘酷性的感知度,更易導致武力的過度、隨意使用。
更可怕的是,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,無人機操控或許可以徹底實現“無人”,由人工智能獨立完成識別、追蹤、鎖定、決策、攻擊整套流程。
未來的人類,不得不面對無人機帶來的種種挑戰。
(文中圖片源自網絡)